帶著情緒去事奉

當牧者或信徒在事奉過程中出現情緒低落或問題,該怎樣處理?

否定壓抑情緒

一向以來,華人教會的屬靈傳統是以「否定情緒」、「漠視情緒」來高舉委身事奉,甚至簡化現象為:

「你事奉裡出現負面情緒,原因在於你委身未夠,未能完全擺上。」

「事奉出現情緒問題,原因在於你的靈性,只要信心成熟,就不會有任何問題。」

這類耳熟能詳的屬靈教導,可作為萬能匙;凡事奉者有任何靈性或心理問題,皆可訴諸委身或信心不足,只要更多委身與信心,問題就能迎刃而解。

我有段年日相信此套「委身克服情緒論」,也向會眾教導此套非人性化的事奉觀。由於我「壓抑情緒」(把負面情緒從意識中除去)、「否認情緒」(採取不承認負向情緒,以減輕其帶來的威脅)等,長期以思考來代替體驗,以理論分析來作行的判斷,儘可能不牽涉情感的依附,於是我不自覺成為「情緒殘障」或「情緒僵化」的牧者。

當我過度運用防衛機制來作自我保護,結果使我無法經驗自我的真正情緒,並有效疏導情緒,便形成了僵化而沒有彈性的行為反應。我相信這類「情緒殘障」,正是史卡吉羅(Peter Scazzero)於《建立高EQ的教會》(The Emotionally Healthy Church)稱為「情緒不全」(emotionally unhealthy) 的教牧、長執與信徒。

正因為情緒是一種複雜的心理歷程,因人而異,個別與主觀;教牧同工教導或處理有關情緒與事奉課題,不要一刀切或簡化,甚至低眨情緒的正面功能。

當然,我們教導初出來事奉的、青年信徒不要任由「情緒主導服侍」,以致有「情緒化」的表現,如聚會前表示心情欠佳而甩掉事奉、或事工做得一半突然宣佈「無癮」而中止。不成熟的事奉者會因為鬧情緒而影響服侍,教會領袖要引導這些信徒能正面處理情緒,負責任地繼續事奉。

偏差或不當的做法,就是事奉者矯枉過正,誤以為問題在於個人情緒;於是「情緒」成為危害教牧與信徒事奉的主因,有效事奉就是「壓抑情緒」或「否定情緒」。

心理學告之我們,情緒是我們自然的反應狀態;情緒本身並無好壞之分,只是傳遞一種訊息,使我們從而應對外在情境的挑戰。

當我與他人同心事奉時,我感受喜悅、自信、滿足、關懷;當我遇上一位針鋒相對的同工時,我則感到憂鬱、挫折、怨恨、失望、忿怒。

辨識個人情緒

我確是帶著情緒去事奉,真正有問題的不是情緒本身,而是事奉者怎樣辨識與表達情緒。想像一下,開會討論某項議程期間,某人突然情緒崩潰,一發不可收拾;或轉臉之快,由原本喜洋洋變為「嬲嬲豬」,令其他開會人士難以理解!

事奉者要正確解讀與認知個人情緒是不斷學習的功課。了解及認知為何自己有這種情緒,並非怪罪情緒。

為何我做這項事工做得很開心 ? 為何我做那項事工卻很沮喪 ? 為何我與這群人同工,感受很正面 ? 與哪群同工卻心有千千結 ?

事奉者需要適當察覺個人事奉場景中,有哪些刺激會引發情緒而有不適當的反應,從而做出解釋和判斷。為何我於這個群體分享或講道很自如自在 ? 為何我於陌生人中分享或講道,會好緊張 ? 正因為情緒不會無緣無故產生,必有其引發的內在或外在刺激;情緒發揮的正面作用,正如身體一樣,反映事奉者當下的真實情況。當負面情緒出現,可能告訴事奉者正陷於「耗盡」(burnout) 的界線,需要不是做更多,乃是好好休息,再繼續事奉。

當事奉者透露心情很差時,正確的對策不一定是對方委身不足,有可能是對方所作事工與性格及恩賜不合,事奉者用多了力度來做這些事工,於是焦慮不安上升。當我培訓時,採用普通話(國語、華語)或英語表達,完了一日或數日後便身心疲憊。相反,我用廣東話則不感到這樣費力。同一樣訓練,使用不同語言影響情緒與身體;當我越擔心做得不好時,我便會加倍用力,後果可能適得其反 !

事奉者要辨識情緒,了解會情緒隨著個人身心靈發展與事奉經驗,以及認知而不斷改變。

保羅帶著情緒

保羅於〈哥林多後書〉充分表露情緒,他形容個人「先前心裏難過痛苦,多多地流淚」(二4),寫了一封不客氣的信要信徒「有幾分憂愁」(二5)。

接著,保羅分享「沒有遇見兄弟提多,我心裏不安,便辭別那裏的人往馬其頓去了。」(二13)。稍後,保羅承認「外有爭戰,內有懼怕」(七5);保羅向信徒表達「為你們起的憤恨」(十一2)。

如用現今「正向思考」看,保羅的事奉確是負面兼情緒化,他的事奉甚有問題,不宜繼續服侍 ?

相反,保羅展示真實的事奉,是有血有肉,是帶著情緒。展示脆弱正是基督門徒的服侍,不怕別人看見我真實的情緒反應。事奉者的喜怒哀樂,見諸於身體表情;事奉者能放下自我防衛,與個人情緒共舞,接受自己的情緒,並能於適當的時機表達情緒。

結語

現今教會最可怕不是情緒問題,乃是位高權重的教會領袖,個個深藏不露,你根本看不透對方真正情緒;表面說毫不在意,內心卻斤斤計較。

負面情緒不是問題,問題是情緒與靈性分割,事奉者漠視與壓抑情緒,帶來「膠化式」事奉。

當牧者發現事奉中常常有情緒困擾,他/她需要找可信任的牧者、輔導員或友人傾訴。倘若經濟許可,他/她可向堂會/機構申請「無薪假期」(1-3個月),整理身心,再復職事奉。過去,有執事因工作壓力而身心疲累,執事會明智做法是容許這位執事請假,直至任期結束,再改選新一屆執事。任何事工不能沒有你便不行,若是這樣,這肯定是不健康的事奉,即信徒未能各按恩賜來事奉。

當牧者或長執不容信徒因事退下服侍,很大可能事工已經變質,信徒淪為必須維持堂會正常運作的工具,越熱心事奉便在堂會越有地位與權力。一旦信徒退下服侍,他/她便失去了肯定與歸屬。我會看此現象為不健康的事奉。堂會內的事奉多少,確實與靈命成熟無直接關係。

我們皆是帶著情緒去事奉。我承認是「情緒殘障」或「情緒僵化」的牧者,理性分析過度,感性感受低度發展,我學習要感知情緒,表露情緒,帶著情緒去事奉。

其實,我們皆是帶著情緒做基督徒! 

相關文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發表留言